腊祭所祭祀的是百神先祖。 在先秦时代,这里所说的百神主要是五祀:门、灶、户、井、中霤之神。而祭祀的方法,是获取百物,奉献给神祗和先祖。而腊与蜡的区别,就在于腊就是猎,猎取百兽来祀先。《史记正义》说:“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祖先。”而蜡则是“索”,是聚集万物来敬神。因此晚近时代的地方志曾总结说:“腊祭先祖,蜡报百神,同日而异祭也。
最初的腊祭并无确定的日期,并且也有孟冬和季冬的分歧,后来才统一在了季冬十二月。至于腊祭专用十二月八日即腊八,则是更晚的事情。汉代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至晚到南北朝时期的梁,有些地区已经确定了腊日的具体日期,即:“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由此,后世民间俗称腊日为“腊八”。
二、腊鼓驱疫
二、腊鼓驱疫
古时腊日的习俗除祀神祭祖之外,还有“傩”。傩是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传说始于黄帝之时,一般认为始于周代。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周礼》有大傩,《汉仪》有侲子,驱傩之事虽原始于黄帝,而大抵系周之旧制。周官岁终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则驱傩之始也。”由此可知,当时这是一种官府之举,甚至有天子主持,《吕氏春秋.季冬》说:“天子居玄堂右个....命有司大傩旁磔。”后来当然也行于民间,《论语.乡党》就记载有“乡人傩”。而这种仪式的用意,则是逐阴导阳、辟灾求祥。高诱《吕氏春秋》注解释说:“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
腊鼓驱疫的方法,从史料可知,一般是戴面具装成金刚力士、方相等,持刀执钺,众人击鼓呼噪,以逐除厉鬼、疫病。汉代班固《东京赋》说:“卒发大傩,驱除群厉。方相秉钺,巫觋操茢;侲子万童,丹首玄制。”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也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这种逐除之“傩”,后来在贵州一些地区演化为“傩戏”,其面具可以说是古摊面具的活化石。
腊日击鼓驱疫是一种巫术活动,所驱的疫鬼“善惊小儿”,所以这项活动与小孩有关。而这种巫术活动,后来在民间转换了形式,变成吃炒豆麦等。无论豆、麦,要炒熟炒爆,然后吃一些,叫“咬鬼”;也可以扔少许在路上,俗说如此则小儿出痘(天花)稀。这种习俗,不能不说与吃腊八粥有所联系。
三、食腊八粥
三、食腊八粥
不过,古代腊祭的礼俗和驱疫的仪俗逐渐褪去颜色之后,流传至今的腊八节俗就主要是食腊八粥了。
食腊八粥之俗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未见记载,但至晚在唐代已有这种习俗。唐人李福有《腊八粥》诗,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人。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到宋代,这种习俗已经十分流行,腊八粥配料、制作、食法的谈论颇多。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别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关于腊八粥的配料、制作,写来最详尽的当推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他说: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粟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月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与腊八粥相关,还有一些俗信。一是要把腊八粥四处涂抹,目的是去除不吉,或者促使果树多结果、妇女早生子。河北地区的两种县志就说:“将粥涂于墙壁、树木、门灶等处,以禳不祥。”(《张北县志》)“以粥抹果树上,则多实;或贴妇人背上,以祝生子。”(《遵化县志》)一是腊八粥以早食为佳,民间认为食粥早,则五谷的收成也早,俗谚有云:“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说中国节》])
谁说孔子不幽默
老祖宗识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名人与茶】司马光、苏东坡斗茶斗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