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研捷报】中国蟋蟀演化关系探究一 ——蟋蟀亚科

2025-05-30 10:26:13

黄脸油葫芦

长翅姬蟋

蟋蟀亚科中除了地表栖息的上述类群外,还包括穴居的花生大蟋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 ,以及半穴居的音蟋Phonarellus spp.等。除习性外,它们的形态、生活史、鸣声、翅二型、滞育类型等发生了如何的改变,这些都有待通过演化关系树去推断。

花生大蟋

本研究以中国蟋蟀亚科、姬蟋族为例,通过19 个个体、9 个种的线粒体基因COI 和核基因18S 联合建树,探讨了与经典分类体系的异同,并报道一新属新种:黑姬蟋Mirigryllus nigrus He gen. et. sp. nov.

中国蟋蟀亚科姬蟋族基因树

该种最早发现于2016 年7 月28 日的浙江清凉峰,当时我们团队正在灯诱,引来的都是一些常见种,至12 点正欲熄灯,虫友看到一只黑黝黝的蟋蟀母虫爬了过来,我一看就知道是个好东西啊。她爬行速度缓慢,一网子下去也没有闪,手到擒来。之后驾车回杭州,再返上海时没有及时保湿,奄奄一息,须卷尾断,都没来得及拍个生态照。次年8 月又专程去探,本以为一定能采集到雄虫,结果失望而归。

2016 年7 月22 日在上海中暑打点滴刚好,本以为没事,27 日去清凉峰采集结果发烧,旅店老板娘为我古法治疗中。。。

浙西之巅

和2 位学生于29 日清凉峰登顶

清凉峰去往安徽的徒步道

夜晚“平平无奇”的灯诱,那个废弃的拖拉机不知道还在否

看来这个属于珍惜难采的种类,于是2018 年我改变策略5 月就前往,打算多捕捉一些若虫,回来饲养至成虫。没想到啊没想到,清凉峰920 米海拔的山上,这种蟋蟀居然是5 月成虫。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口气抓了5 对成虫。

将它们带回实验室后,顺利交配产卵。卵2-3 周孵化,更加说明了它们的确是若虫过冬的种类。当年8 月故地重返,仔细搜寻那片发生地,果然有不少小小的若虫。感叹万物神奇,清凉峰12 月至次年3 月均是白雪皑皑,但这种蟋蟀竟然通过若虫滞育,熬过这段时间,随后气温回暖的春末夏初时羽化成虫(上海、北京等常见蟋蟀种类均是秋季成虫,卵滞育)。

黑姬蟋低龄若虫形态(人工饲养)

因此属名Mirigryllus 中的Miri- 源自miraculous 英语 奇迹般的 。种名 nigrus 指代全黑的体色。分子学结果也支持它新属的地位。野外采集的均为短翅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不少个体都出现了长翅型,即后翅发达,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迁飞能力,但受限于其高海拔分布的特点,可能也飞不出清凉峰地区,目前是清凉峰的特有种。此外此种蟋蟀的鸣声较为短促,这可能也是与适应高海拔低温环境有关。

黑姬蟋成虫形态(g,h为长翅型,i,j为短翅型,长翅型为人工饲养)

此研究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TAXA 。

原文信息:

He ZQ, Shen CZ, Wu X, Lin C & Li K (2020) Report of a new genus Mirigryllus belonging to tribe Modicogryllini, with a new species M. nigrus from Zhejiang, China (Orthoptera: Gryllidae: Gryllinae: Modicogryllini). Zootaxa 4869: 112-120. 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4869.1.5

本期编辑:郑昱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