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谒先祖,寻梦古充国:“充王”与西充人的文化根源

2025-06-12 21:46:55

梨花风起正清明,转眼又到了一年中烟雨纷飞的时节。清明,一向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而在为亲缘祖辈家人们洒扫之余,作为一名西充人,你是否思考过,由脚下这片土地联结的、追溯到血脉更深处的“先祖”,又究竟是何许人也?

“西充”二字,追根溯源,是得名于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在巴蜀盆地嘉陵江一带存续两百七十余年的古充国。

充,有仓廪充实、民物富盛之意。以此为名之国,无疑是承载了当年先民安居乐业生活的一片热土——充国,这个从巴蜀之间生长出来、并顽强扎根于脚下土地,数千年后仍然存留住自己的烙印的东周诸侯小国,虽然未在史书上留下太多言语,却用另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至今流动在西充人的血脉中。可以说,今日西充人的先祖,正是那遥远岁月以前的充国人。

古充国的疆域范围,涵盖了今南充市全境、巴中市西南、广安市西以及绵阳市东南的部分地方。从可考史料中可以得知,充国脱胎于巴蜀盆地中的巴国,是为姬姓诸侯国,与鲁、卫、郑、晋、燕等一样,和周王朝存在同宗同源的关系。

而关于充国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各种富含浪漫色彩的传说。

在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传说中,春秋时期,巴国的一位君主于出游途中对一名楚国平民女子一见钟情,因此不顾身份差异和臣属的阻拦,将她带回都城,封为妃子。楚妃为巴王生下一位小王子,巴王十分宠爱,更是有意立楚妃为王后、小王子为储君。但国中权重的贵族们却无法容忍这样一个来历不明的楚女影响过甚,因此密谋刺杀老巴王与楚妃,扶立另一个巴国贵女所出的王子为新王。而小王子受到父母的全力庇护,得以免遭于难,带领一批忠诚的士兵、百姓,一路向北出逃。

在躲过巴国大军的围追堵截、捱过洪水和严寒等自然灾害后,小王子一行历尽千辛,终于到达了嘉陵江上游的一处小平原。这里适宜安顿,于是小王子下令让百姓们搭建房屋、耕地播种,建立起新的国家。一年后,这片水土上果然粮食丰收,仓廪充实。小王子便命国号为“充”,成为了第一任所谓“充王”。在国君的悉心治理之下,充国的国力渐强、声望渐盛。在打退了巴国后续的多次进攻后,巴国也不得不承认,充国是从巴国分离出去的诸侯国,共受周天子所辖。

自从充国出现,四川盆地一度形成蜀、巴、充三足鼎立的局势。可考资料中展现出的充国,是由西陵人华夏母亲部落嫘祖(黄帝正妻)一系建立的国家,其先祖脱胎于大巴山一带以龙蛇为图腾的伏羲后裔(“蛇巴人”,与以白虎为图腾的“虎巴人”相区分),并一直保留了崇尚龙蛇的习俗。

展开全文

根据历史记载,充国跨越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存续约二百七十年,历十四代君主。其中,前期充国国君称为“公”,后期国君称为“王”。“充王”的名号,从此便与这片土地有了千丝万缕、跨越千年的联结。

古充国虽已散佚在了历史的烟尘里,充文化却依然随着一代又一代当地百姓的生活风俗,流淌在西充人的血脉记忆之中。那些失落的文书记载,或许是因为战乱与征伐而被付之一炬;但正如小王子出走建立充国的浪漫传说,生于此长于此的西充人们,依然拥有着关于那个古老国度的集体认知记忆。从这个角度溯流而上,最初选定此地的“充王”,无疑代表着西充人的精神源头和共同先祖。

直至今日,西充人依然栖居在这份集体记忆投下的光影中。充国,先为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再为汉朝所置的“充国县”;而充国之西又成为“西充国县”,西充之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环顾西充诸景,有凤岭朝阳、龙池法雨之钟灵;回望西充诸人,亦有将军神宇、处士草堂之毓秀。西充还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被讲述,这些都可留待日后,慢慢诉说。

而至于眼前,逢此清明时节:且让我们先斟一杯春醅,在脚下故垒持续数千年的匀称呼吸里,遥敬那来自古充国先祖的气韵。

-

充王 · 西充人的文化原乡

收集关于西充历史、人文、地理的记忆碎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