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作为2018年最重磅的热门IP,对每一位广告主来说都是一次挑战,对于一个全新的品牌,更是一个值得highlight的超高起点。迅速霸屏、把握节点、获得认同,令无数甲方乙方焦头烂额的传播需求,上线不到三个月的贝壳交出了一份教科书般的初生品牌营销方案,用实效证明了流量根本不是壁垒。
社交时代,传播永远需要贴合人群习性
最早了解到贝壳找房,是今年4月的一波co-branding,这波跨界传播一举囊括了衣食住行四大领域,新生品牌如何在短时间内大声量的曝光自己,迅速霸屏,拉动各行业权威品牌为自己站台是绝不会出错的稳赢安全牌。
首发借助权威品牌站台发声并不少见,从零开始的初生品牌是否可以在co-branding中,借由知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营造出初步的品牌感官,是首发传播的主要课题。
数字化的今天,媒体环境正发生变革。信息的多样化与多元化正在改变用户习惯,真正做到有效的内容传播,实现用户参与感尤为重要。社交时代,品牌需要研究并贴近人群习性,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入手。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撬开市场,贝壳找房请来黄轩玩起了悬念式营销,“明星IP X 悬念话题 X 花式玩梗=全民热议”的万用公式,成功为后期的TVC传播做了流量铺垫。
红包引流,不如制定清晰的传播思路
世界杯期间,多家APP选择用红包方式拉动下载注册量,诸如“0本万利”、“瓜分10几亿”等等的广告语层出不穷,短期来看确实能非常高效地飙出一条上升曲线,但类似的以促销换人气的传播手法,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在传播中达到品牌面的宣传,如何吸引到目标人群,如何有效地留存用户?单纯地红包营销,短期内引爆流量后,真正的转化表现就十分疲软了。
作为全新品牌,贝壳找房选择了稳中求胜,不靠红包噱头,扎实宣传品牌理念,针对目标人群实行真实且有效的传播机制。
明星与品牌,如何击中代言G点
眼球经济时代,品牌竞争日益加剧,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星作为吸引公众注意力的关键,自然会成为品牌进行传播的首选途径之一。
从摒弃流量小生,选中黄轩作为代言人来看,贝壳选择了借代言人的真实人设来衬托品牌形象,将品牌人格化,后续与消费者的沟通自然更加省力。
相较于深谙15秒原则的叶茂中老师操刀的洗脑广告,贝壳找房的TVC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在众多网友吐槽声中成为一股清流。不仅在拍摄上请到了著名导演韩延,《动物世界》的美术班底、《手机》的摄影师,眼尖的我还发现了强大的演员阵容,民谣歌手宋冬野的太太、黄轩的师妹、开心麻花原创班底等。呼吸感电影级拍摄手法,近乎苛刻的置景要求,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镜头语言,都令整支TVC更经得起反复推敲。
720度VR看房作为贝壳找房的卖点,它的传播难点在于技术不被用户所见,另外改变用户长久以来的线下看房习惯也是需要被教育的过程。贝壳找房从用户日常应用场景切入,挖掘看房中常遇到的真实痛点,达到教育市场的目的。
而这也印证了心理学上的“认同效应”:引导者表达与对象之间在观点或特征方面的相似性,从而缩短消除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或弱化“反引导定势”。
70-90后这些世界杯的主流观众,他们的审美是伴随着广告行业的发展而成长的,他们需要在精神上更高层次的交流方式。当已经习惯使用广告屏蔽插件、购买视频网站会员的年轻人因为世界杯回到电视机前时,却不得不重新被“脑白金”式的广告轰炸时,可以说耐看型的黄轩演绎的小短片轻而易举地就收获了一票好感。
一体化场景体验,快闪店的人气秘密
如果说营销是爸爸,那么促销和快闪店都是他的孩子。
快闪店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友好产物,秉持着“和用户谈恋爱”的模式,把产品卖到消费者的心理而非手上——这个产品不仅仅是具体的实物,更包括品牌的价值观和某种生活方式或理念。
作为一个既不文艺也不太浪漫的品牌,“贝壳”这一现有名词,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虽然与“家”有一些天然的联系,但乍听上去还是感觉像卖海鲜的,类似的还有小米、毛豆、瓜子等,在被用作品牌名之前,已经作为品类名被广普认知。选择这类词语作为品牌名的最大优势在于节省了开发品牌名和品牌名进入心智的大量成本,同时可以制造一定的公关效应,进一步节省推广成本。但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品牌名会对品类喧宾夺主,比如看到贝壳的广告对于贝壳这两个字更有认识,但贝壳到底是做什么的,与自如这样的租房平台有何区别,反而没有感知。
针对这个问题,如何令品牌名与品牌产生连接是贝壳找房需要解决的传播问题之一。聪明的贝壳找房选择“将错就错”,直接开业了一家卖贝壳的海鲜店,一度让业内人士信以为真。这个巧思令贝壳找房瞬间引发热议,甚至无需二次传播,网红快闪店的另类打开方式,竟搭配出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传统已死?不如先了解一下品牌调性
在当下,传统广告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传统广告这种形态发展了上百年,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方法论,能够对品牌进行简单而精确的总结,能够把一个复杂的品牌总结为一个logo,一句slogan,一张画面KV,一支TVC。高喊着传统已死的新媒体们,究其本源仍然逃不脱传统营销那一套。一个新品牌,一个新产品的发布或上线,传统广告的形式依然是最好的曝光方式,因为它足够简单,快速,直接。
偶然听到身边的营销朋友谈论起贝壳找房时,听闻很多人仍然是通过户外广告了解到的。相对于越来越多新品选择将传播重点放在线上联动线下,贝壳找房在传统媒介的投放可谓是360°全天候式铺设。这也很好地证明了新环境之下,传统广告除了单纯的曝光使用,传递品牌信息以外,更是作为品牌体系中的基础设施存在,统一品牌调性,用最简洁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品牌。
学习营销,制造流行,最重要的是抱有真诚
在一个虽然是刚需,却并不高频的市场之中,58、房天下、链家三者占据大半市场数年,但找房仍然一步一个坑,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关注度,并且精确传达出“我们不一样”的品牌形象,是贝壳在这波营销中,最值得学习的。
腾讯社交广告副总经理张敏毅曾提到:新时代下传播环境更为复杂,鲜有能单凭一己之力、一举定调的“big thing”。品牌形象不会因为单一一集电视广告、或者单一的海报而定调。所有的传播、广告投放都会以点的形式,去影响品牌形象这条线,传播需要一层一层触及消费者。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玩法,品牌主需要铭记:拒绝诱惑。品牌主的挑战永远不是追逐热点,而是有筛选的整合利用新兴事物与新机遇,让1+1>2。
精准的形象代言人选择、360度引爆投放、强势的央视IP背书、线上线下共同配合将品牌形象高效地传播并实际落地。贝壳针对消费者部署的全生活轨迹全方位营销策略,不断促进消费者关注品牌、与品牌沟通产生兴趣,在决策路径上推动消费者持续往前最终形成转化,从而达到品效合一的目的,并且帮助品牌建立长期影响力。
要实现一场营销战役的成功,单纯依靠媒体平台的力量很难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贝壳找房营销首战告捷得益于精准定位、媒体策略、创意设计、大数据支持以及多平台的通力协同。随着互联网发展,广告输出和投放不再是单一的孤军奋战模式,需要协同各方力量才能为品牌获得更大的效益和价值,从而突破流量这一壁垒。
品牌的传播与发声不应该过分商业化。需要抱着更大的格局,为消费者创造美好,消费者便会逐步对品牌产生好感,进而将品牌生命力带入良性循环。有质感、不浮躁、不跟风,以真实的洞察连接用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