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年间修的《处州府志》卷末有载:玄宗时,李邕为处州刺史。邕以词翰名世,法善求邕为其祖有道先生国重作碑,邕从之。文成,并请书,弗许。一夕梦法善,请曰:“向辱雄文,光贲泉壤,敢再求书。”
邕喜而为书,未竟,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法善刻毕,持墨本往谢,邕惊曰:“始以为梦,乃真耶!”后人所传李邕因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故此碑又称“丁丁碑”;还因传叶法善夜追其魂而书之,俗谓“追魂碑”。志书把碑文的产生,说得扑朔迷离,神妙玄乎。
其实李邕之所以在书法史上地位显赫,主要原因是的其所作的贡献,那就是创立“行楷”。
李邕在王献之创立的“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大字“行楷”,打破了传统的行书、楷书之间的界线,其以楷书为体,取行书之势,使全篇字似行又似楷,从而确立“行楷”一体。
这种有别于传统的正体楷书,不但在书写上更为简便流畅,在形体上也更为美观。
在书法史上形成一大流派,开启了中国书法史上行书艺术的新的篇章。
《海岳名言》记载米芾评曰:“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
李邕的书法在用笔上更加富于刚劲顿挫的雄健之美,其行笔放纵开张却从未有任何一笔给人以失控之感,真正做到了起止有法、收放有节。
其上松下紧的结字不但增加了体势的变化,丰富了审美的情趣,同时令人耳目一新;欹恻取势特点使得李邕的书法从整体上显现出雄强超迈、险劲激昂的气势。
从通篇上来看,李书似乎表面上字字独立,布局疏朗,字、行之间似乎没什么联系,实则笔断意连、行气一贯。
形成了李邕用笔飞扬而沉雄,结字奇崛、峭拔而又不失稳重,气势开张而又能适时内敛,布局疏散而气韵贯通、精神内聚的独树一帜的行书风格。绝对称得上是一篇绝佳之作!
后世许多人认为李邕的书法与王羲之不相上下,但是也有人认为其书法不如王羲之,例如清代的冯班就曾评曰:“董宗伯云王右军如龙,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军如凤,李北海如俊鹰。”
那么李邕的书法到底能不能和王羲之的书法相媲美呢?看完《叶有道碑》,评论区告诉我你的见解吧!
余下部分欣赏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在书法上,传说赵子昂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将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临摹了500遍,所以从书法的勤奋程度以及天分上面,赵孟頫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所以他能够“日书三万字”,才名冠绝天下。赵孟頫在楷书上能够比肩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在经历了宋四家的巅峰之后,还能够比肩于唐人,赵孟頫确实有着非凡的才能。
赵孟頫楷书吸取了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褚遂良等等大家的技法,形成自己的流动秀美、端庄优雅的字体。当然,赵孟頫还吸取了唐李邕的劲挺力健之势,方得其笔势流美遒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