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圣老师实用指南来了!鳃丝镜检的标准化做法

2025-05-15 05:18:05

图1:鳃丝水浸片选取位置 图2:通过镜检可发现初期的烂鳃

2.鳃丝水浸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a.选取的鳃丝最好是靠近下颌部位的,此处寄生虫相对较多;

b.鳃丝剪取时要适量,剪取过多会导致压片不匀,鳃丝相互重叠影响观察,鳃丝剪取过少可能导致样品过少,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鳃部情况;

c.压片时,应轻轻地按压盖玻片,如果按压过重会导致鳃组织被压碎,大量的血细胞等流出,影响观察结果;按压过轻则会导致鳃丝压不匀,相互重叠影响观察结果;

d.压片的速度不能太快,否则会有大量空气被压进水浸片中,形成气泡,影响观察。

图3:剪取鳃丝过多导致压片不匀,影响观察

图4:压片用力过大导致组织破碎,影响观察

图5:压片过快产生大量气泡,影响观察

图6:正确压片后鳃丝相互分离,便于观察

二、显微镜使用的标准化

1.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a.将组装好的显微镜插上电源,观察是否通电;

b.将制作好的鳃丝水浸片置于载物台上,用夹子固定好,并将物镜中的低倍镜调节至观察部位;

c.调节粗准焦螺旋,将载物台调节至离物镜最近处;

d.调动粗准焦螺旋,将载物台逐渐向下移动,直至看见物体;

e.调动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f.对观察的物体进行记录。

2.显微镜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a.观察时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然后再用高倍镜进行观察(先用红色的物镜,再用黄色的物镜);

b.注意光圈等细节的调节,往往将光圈调节到最小,观察的物体最清晰,进光量过多时视野较亮而无法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c.显微镜使用的插座最好有接地线,否则带水操作存在触电的风险。

图7:显微镜的外部构造

图8:通过光圈的调节可使观察更清晰

图9、10:同一视野下的显微图片-右图为调小光圈后的图像

重点观察寄生虫及鳃丝状况(图11、12)。常见的寄生虫可以通过镜检发现,如:斜管虫(图13、14)、车轮虫(图15)、小瓜虫(图16)、孢子虫(图17、18、19、20、21、22、23、24)、杯体虫(图25)、隐鞭虫(图26)、中华鳋(图27)、钩介幼虫(图28)、指环虫(图30)、三代虫(图29)等等;鳃丝的状况可作为评价鳃部是否病变的重要指标,如发现鳃丝有血窦(图31)、气泡(图32)时需要及时消毒处理。

图11、12:细菌感染引起的鳃丝溃烂-需对鳃丝进行镜检,以确定是否有寄生虫感染

图13、14:斜管虫可导致鳃丝黏液异常分泌(鱼苗扎堆)-斜管虫显微图片

图15:车轮虫显微图片引起鱼苗打转

图16:小瓜虫显微图片-马蹄形的亮核(寄生部位形成白点)

图17:鳜鱼鳃部由尾孢虫形成的孢囊

图18:示孢囊的完整显微图片(包囊需被压破,才能看到里面的孢子虫)

图19:斑点叉尾鮰鳃部由尾孢虫形成的孢囊

图20:瓶囊碘泡虫在鲫鳃部形成的孢囊

图21:碘泡虫显微图

图22:尾孢虫显微图

图23:汪氏单极虫显微图

图24:鳃丝上的纤毛虫

图25:杯体虫寄生图

图26:隐鞭虫寄生图

图27:中华鳋显微图

图28:钩介幼虫显微图片

图29:三代虫显微图片-头部分为两叶,没有眼点 图30:指环虫显微图片-头部4叶,有4个眼点(三代虫、指环虫都属于单殖吸虫,可引起鳃丝黏液异常分泌,呼吸不畅)

图31:鳃丝上的血窦-提示为烂鳃初期

图32:鳃丝血管内的气泡

鳃丝镜检时,有些常见的图片,如黑色素细胞(图33)、有机质(图34)等,很多人不认识,应予以关注。

图33:鳃丝内的黑色素细胞

图34:粘附在鳃丝的有机质

最后结合鱼的游动形态,对鳃部的问题进行确诊。

图35:烂鳃等可导致生理性缺氧的出现-即使池塘中溶氧充足,由于呼吸器官的坏死也可引起缺氧

声明

作者: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袁圣

河海大学 赵哲 郝凯

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仓东公司 王海洋 曹辉

安徽宝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刘艳玲 陈杰

本期编辑:刘乐丹(微信号Editor-Liu9,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更多新闻

★防治虾蟹高温“病害”,他们有“新武器”!

★南宁一鱼塘8万多斤鱼陆续死亡,养殖户损失超百万,环保部门已介入

★水产品价格开始反转!是短暂还是长久?

★“虾兵蟹将”济济一“塘”,传统养殖业如何进行科技创新?

重要提醒:近期有作者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假冒科学养鱼投稿网站,投稿后不仅没有下文,更有的被骗取版面费等,本刊投稿网址为:kxyy.fish.cn,不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和审稿费,稿件一经录用,即付稿酬!敬请选择正确网站投稿!

公 告

科学养鱼致力于普及养殖技术与养殖信息分享,为中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渔民增收助力,与笔者联系(请注明地区+姓名+关注品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