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总是要吃苦头的,这句话用在21岁时候的前国乒世界冠军选手、现中国乒协副主席王励勤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王励勤是中国乒乓球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1978年出生的他只比刘国梁、孔令辉晚出道几年,但却在技术上与当年所有的队友都不同,因为他是第一个真正不靠前三板技术、而在中远台相持环节中反超欧洲人的中国运动员。
众所周知,欧洲人因为身高力大的缘故,所以他们打乒乓球不怎么精打细算,而喜欢退台拉高质量的弧圈球致胜。
然而王励勤的身高也打到了乒乓球运动员里少见的1米87,而且他的肌肉极其发达,卧推力量达106kg以上,另外步法也比一般人快很多,所以一场比赛下来我们就只看到他在不断用正手拉穿对手,尽显暴力之美。
一边,拥有中国乒乓球手的速度;一边,又拥有比许多欧洲人还要大的力量,王励勤这种打法的选手原本应该是乒坛“无解”的存在。
然而上帝总是不会把一个人所有的窗户都打开,王励勤在拥有超强技术的同时,也因为打球变化不够而在年轻时吃过大亏——这也难怪,一个人的基本功实力如果扎实到王励勤那样的地步的话,又何必和刘国梁、马琳那样去绞尽脑汁斗战术呢?
但乒乓球运动毕竟比其他体育项目都要讲究技巧而非纯身体的对抗,所以王励勤的球风经常让他“有劲无处使”,结果许多看着稳赢的球,他仍然打得很被动,甚至直接输掉。
1997年曼彻斯特世锦赛,王励勤先赢世界冠军佩尔森,后输萨姆索诺夫,这是他第一次世界大赛之旅,输了也情有可原。但在98年国际乒联总决赛夺冠之后,王励勤就接连吃败仗,根据老新闻报道,他甚至在“100天内4次败给3名法国选手”,的确状态不佳。
尤其1999年世界杯比赛与日本削球选手松下浩二的那一战,王励勤更是将自己慢热的毛病发挥到了极致:一慢到底,输球了事。
从打法上看,削球打法是最害怕王励勤这种正手好、力量大的运动员,尤其是日本传统型削球的松下浩二,其防守有余、但反攻却不足,和中国的削球手丁松完全不是一个风格,所以只要正手过硬,对方就基本上没有赢球的办法。
1999年世界杯的时候,王励勤首先是以年轻打大龄(他21岁,松下浩二32岁),其次是以主场打客场(当年世界杯在中山举行),另外刚也说了,王励勤在打法上明显占优,且此次交手前他还曾在当年年初的总决赛上“吊打”了对方。
怎么看,这场比赛都应该是王励勤稳赢,结果他的表现却让球迷们大失所望,更将时任国乒总教练蔡振华气得在记者面前激动不已。
第一局比赛,王励勤14-21输掉;第二局,他还了松下浩二一个21-14;但在决胜的第三局,王励勤仍以15-21彻底败北。那场球王励勤不断被对手给牵着鼻子走,各种吃不透对方的旋转,尤其根据事后统计,第一局21分球里他自己失误打丢了19个,确实不给力!
比赛结束后,蔡振华真是恨铁不成钢,当着十几位记者的面严厉指责道:“王励勤打球脑子不够使,比赛中不能及时调整战术,注意力不够集中!”
因为蔡振华的这番评论,王励勤很快便被舆论推到了一个更加尴尬的地步。很快,一篇名为《蔡振华怒斥王励勤“低能”》的文章开始在乒乓球圈传开了。
其实关注乒坛的人大多明白,蔡振华的类似言论不过只是气话而已,手下弟子比赛发挥特别不好的时候,教练确实会感到非常的失望,只是公开说话的时候确实应该要注意措辞,这也是主帅的责任与义务。
事后,王励勤、蔡振华和乒羽中心都对此事做出了回应。王励勤显然对自己也很不满意,所以他在赛后也说“我脑子不够”;蔡振华则表示“我说这话是在气头上”;乒羽中心同样认为蔡振华不是有意羞辱王励勤,但同时指出,作为教练,(蔡振华)这种话是不该说的。
而就在蔡振华接受采访这件事情不断发酵的同时,王励勤还要在世界杯比赛中面对下一位超强的对手,那便是乒乓球史上的第一位大满贯运动员、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这些,我们下一节再说。
原标题:《乒坛二十四年(220)》,连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