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如何使用逆挽与借对

2025-05-07 17:04:15

前者是副词,后者是数量词。杜甫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意用了副词方面的含义。

3、驻马、牵牛,是借义对

李商隐的驻马、牵牛,是借对中的借义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牵牛,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牵牛星,象征着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一种是动宾结构,牵着牛。

这首诗中,用动宾结构【牵牛】,来对动宾结构【驻马】。但诗意却用了牵牛星的含义。

注: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借对,但从字面来看非常工整。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中, 借对被放在了工对的目录下。

二、对仗的逆挽之法

俞陛云先生还提到了这两句诗还有一种特点,这个特点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提到过,就是“逆挽法”:

用《长恨传》中事(首二句下)。五六语逆挽法,若顺说变平。

首二句下,指这首诗前两句以后,都写长恨歌所说的事情。即马嵬坡事变,以及唐玄宗与杨玉环悲喜无常之事。

白居易《长恨歌》写马嵬坡时,曾写到: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而所谓的逆挽法,是指上联先说眼前事:

此日六军同【驻马】

下联再说以前曾经发生的事:

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颈联的对仗用了逆挽之法,这是时间上的倒叙。与此诗极为相似的,有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颈联: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这两个诗例都是对仗中的逆挽之法。

三、全诗的逆挽之法

对仗有逆挽法,当然也有全诗的逆挽之法,例如杜甫的《哀江头》,先写眼前事: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再回忆以前的事情: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又回到眼前事: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年纪大一些的人应该看过《泰坦尼克号》。在电影中先出现的是白发苍苍的露丝,然后开始回忆她和杰克年轻时的故事。美好和痛苦的回忆结束以后,又回到了老年露丝的现实生活中。

这一套手法,咱们老祖宗早就玩烂了。

这种时空交错的手法在宋词中也常常见到,例如周邦彦的《少年游》:

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桥冲雨,幽恨两人知。

这首词又有区别,先写过去,再写当前,然后又回到过去。

四、虚实相对

关于颔联的这两句 ,贺裳的《载酒园诗话》中还说到:

中晚人好以虚对实,如元微之“花枝满院空啼鸟,尘榻无人忆卧龙”,李义山“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皆援他事对目前之景。

所谓的“以虚对实”,是指眼前事为“实”,如:

花枝满院空啼鸟;此日六军同驻马。

脑海里想到的事为虚:

尘榻无人忆卧龙;当时七夕笑【牵牛】

全篇的虚实对比,如杜甫的《哀江头》,也是眼前事和心中事,虚实相间。周邦彦词中的“实”是: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

“虚”分两段,前一段“朝云漠漠”是虚,后一段“不似当时”也是虚。

五、宽对与邻对

另外还要注意门类的对仗。这里的驻马和牵牛 ,是人物对时间,对仗并不十分的工整: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刚才说过,驻马、牵牛是工对中的借对。但是【六军、【七夕】就不是工对了。

六军,是人伦门,七夕,是时令门 。人物名词对仗时间名词,不同门类之间的对仗属于邻对和宽对。

这种对仗并不少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中,也有人物对时间: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结束语

古人作诗,关于对仗非常讲究。

但是,大家在格律诗的创作中,会发现完全门类的对仗一不小心就合掌了。另外,对仗如果细到同门类的话,上下联的诗意就会显得狭窄,不利于诗中承载更多的内容。

但是,古诗中的佳作往往并不特别拘谨于工对。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几个宽对: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猿】猴对【使】者,动物对人物;【王母】对【函关】,神仙对城关。可见,优秀的对仗往往不一定十分工整。

@老街味道

几首原创诗词为例 10分钟搞明白 旧体诗词的几种诗体

宋词名家这首题壁词 写得太好被广为传抄 为何却被驿卒涂掉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