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得利,亨達利與亨吉利:中國錶行的百年混戰

2025-10-04 08:52:52

您在街上可能看見過亨得利鐘錶店,或是亨達利鐘錶維修中心,亦或是亨吉利世界名表中心,甚至您還可能看到過亨得利箱包店或者亨得利珠寶……所以您可能產生過跟我曾經一樣的困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亨*利」做鐘錶生意?又或是亨得利咋啥都賣?到底誰跟誰啊?

先別急,這裡面有很多故事可以說。讓我們沿著歷史的軌跡,慢慢的梳理一下,把今天市面上這些個「亨*利」的來龍去脈和關係搞搞清楚。

亨得利的百年身世

故事得從鴉片戰爭說起。英法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大清帝國發動的戰爭,目的是要中國打開國門,要通商貿易,以獲得他們所需要的茶葉、絲綢和瓷器,跟鴉片倒真沒多大關係。

於是打輸了的清王朝,被迫打開國門,結束了自明朝以來四百多年的閉關鎖國,開放通商口岸。隨著更多的茶葉絲綢運出國門,交換回來的是西方工業革命的文明碩果,「洋火」,「洋布」,「洋釘子」……

因為外商洋貨的到來,通商口岸的洋人,或是本地人陸續開出了經營國外商品的行店。除了一般的生活用品,「自鳴鐘」自是這期間必不可少的先進西洋貨。

1874年,應啟霖、王光祖、庄鴻奎三人合夥在寧波創立了「二妙春鐘錶店」。後來更名為「亨得利」。

清末民初亨得利陸續在杭州、天津、北京等地設立分號,並在上海設立總店,負責全國分號的經營管理,自此形成上海為總部,全國連鎖的鐘錶商行。

民國期間,亨得利鐘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各地分號的資產和經營,由應、王、庄三姓的族人及後代負責打理。

「兩亨」的亨達利

故事講到這裡,不得不暫停「亨得利」的情節發展。因為在民國期間,還有一段「兩亨」相爭的傳奇要插播。

這個兩亨之一的「亨達利」同樣是清王朝打開國門後的產物。起於1864年法國人在上海開設的霍普洋行。幾經轉手,1914年轉到國人虞薌山和孫梅堂手中。經過多年的發展,「亨達利」在全國開分店數十間。

據史料載,是先有「亨達利」的招牌,後來者「亨得利」既有拷貝之意,又有超越的意願。總之,在民國期間,兩亨的競爭很激烈,除了商業手段上的「你來我往」,在法律官司上也沒有停止過博弈。

最直接的商業競爭就是上海南京路上:亨達利開在南京路河南路口,亨得利開在南京路廣西路口,距離不足千米。

結果是誰也沒有把誰消滅掉,反而是越競爭發展的越好,兩亨都打出了響亮的品牌,成為全國性的知名連鎖鐘錶店。

從公司合營到改革開放

1956年公私合營,工商企業全民所有化。各地的亨得利和亨達利分別劃歸各地方政府所有,與其他同類企業一起成立當地的國營鐘錶眼鏡商店。如北京鐘錶眼鏡公司,天津鐘錶眼鏡公司等。

1978年改革開放,國營企業陸續改制盤活。各地鐘錶眼鏡店陸續恢復「亨得利」和「亨達利」招牌。

此時便逐漸形成各地名字一樣,招牌相似,經營鐘錶銷售和維修,部分同時經營眼鏡業務的亨得利和亨達利,但所有權卻分屬不同法人的局面。

這些同源於上海灘「兩亨」,都應該算是有歷史的正統老字號,應「共有」商標。再後來各地新成立的「亨得利」眼鏡箱包之類,就應算渾水摸魚了。

如今,起源於上海的「兩亨」在上海同屬於上海三聯集團,三聯集團是國企百聯集團旗下的鐘錶眼鏡以及照相器材銷售企業。

這樣的歷史發展,也導致了各地兩亨法人對商標所有權的爭奪。

世紀之交即發生過大規模的「亨得利」商標權之爭。北京鐘錶眼鏡公司,天津鐘錶眼鏡公司商標註冊的爭議;「兩亨」協會各會員之間關於商標權的「十年爭議」等。訴訟,協商,來來回回長達十多年。

至今,商標權的歸屬和使用算都達成了妥協。 但是一個商標歸屬於多個所有人的情況下,對於品牌自身的發展是不利的。不能提供統一標準的服務,所售賣產品類別不統一,不能提供相同的售後,等等。

全球最大的國際名表銷售商

故事說道這裡,我們基本上了解了「亨得利」和「亨達利」的百年歷史。接下來要講的是在若干個老字號法人當中的一支——北京亨得利的軌跡。

歷史是這樣的:

1997年,國企改制,引入私人資本,張瑜平家族入股北京亨得利鐘錶公司。

1999年,上海新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從事手錶的批發及零售分銷業務。

2003年,上海新宇、北京亨得利、上海鐘錶商店及集團的其他公司重組,成立新宇亨得利控股集團。

2005年上市,亨得利控股銷售額約14億人民幣,零售門店65家。

2013年發展到134億銷售額,470家門店,8年增長近10倍。

主要股東為張瑜平家族(31.66%),斯沃琪集團(20.57%)和LVMH集團(6.37%)。

銷售包括斯沃琪、LVMH、歷峰、勞力士和開雲五大奢侈品集團的,以及其他獨立製表商共50多個腕錶品牌,稱為「全球最大的進口手錶銷售集團」。

據瑞士鐘錶工業聯合會統計,2013年瑞表出口總額約合1460億人民幣。亨得利控股的銷售額占瑞表出口額約9%。以此估測,亨得利控股確實可能稱得上全球最大的進口手錶銷售商。

亨得利控股的收購

從銷售規模上來說,亨得利控股是最有實力的「亨得利」商標持有者。如果可以將「兩亨」品牌全部收歸,對於「兩亨」品牌來說,是件好事。

事實上,亨得利控股似乎也有這樣的「野心」。

2010年,收購天津亨得利80%的股權。

2013年,約5億人民幣收購深圳市菲爾普斯電子,獲得南昌亨得利近90%的股權。

其他的較大規模的亨得利有青島亨得利公司,上海三聯集團下的亨得利鐘錶公司以及亨達利鐘錶公司。

就是否有計劃繼續收購,以及與上海三聯集團的戰略合作問題,通過電話和郵件向香港亨得利控股詢問,但至本文截稿,未得到回復。

亨吉利世界名表中心

亨吉利是另一個不得不說的「亨*利」。

亨吉利世界名表中心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深圳飛亞達集團(SZ:000026)的全資子公司。2013年亨吉利世界名表中心在全國有250餘家店鋪,銷售額達23億人民幣,規模不可小覷。

飛亞達上世紀80年代末成立,93年在深交所上市,控股股東為國資央企。亨吉利是飛亞達成立的專門銷售國外品牌腕錶的子公司,與斯沃琪集團,歷峰集團,勞力士集團以及其它獨立的瑞表品牌都有合作。

從「亨*利」的角度來說,亨吉利當年多少是想借用亨得利與亨達利的名頭來發展。所以也就令消費者搞不清楚到底是誰跟誰,反正消費者想買瑞士正品名表,到這三家「亨*利」都可以辦到。

不管怎樣,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亨吉利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成為一家知名的全國連鎖鐘錶商行,並且為飛亞達集團貢獻了70%的銷售額,和近一半的利潤。

推薦閱讀: